最早披露吴亚军久久没回国的动态的是一个名叫董小姐的作者

2018-05-17 10:48:32 来源: 北青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媒体普遍提及,最早披露吴亚军久久没回国的动态的是一个名叫董小姐的作者。董小姐之所以没有披露不回国的原因,是因为担心龙湖股价可能会有20%以上跌幅。

公众号谈天说债引述彭博的消息称:“吴总未回国是因为照顾在美国治疗的亲戚。”

谁的变革?

吴亚军不在内地的时间里,CEO邵明晓在龙湖地产(0960.HK,下称龙湖)发挥了主导作用。

财经杂志引述知情人士称:“吴亚军出国后,邵明晓对龙湖的掌控力更强了,在经营治理层面堪称‘一言堂’。”

而正是这段时间,龙湖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3月23日,龙湖地产更名为龙湖集团,龙湖四大主航道业务浮出水面:新房开发销售、商业运营、物业服务与长租公寓。此外,养老业务和产业新城也是公司的业务探索方向。

而更大的变化也在悄然推进。早在离开中国内地之前,吴亚军已经在公司内部提出了一个变革计划。而具体对变革计划操刀的无疑是邵明晓及公司高层,他们将为这场变革的成败负责。

根据《财经》报道,2016年底,吴亚军在龙湖提出了“平台+端”的变革构想,之后经过近半年时间讨论决策,于2017年逐步试点、推进,完整的执行方案至今仍在路上。

这是一次龙湖的组织结构大改造,与它对应的是业务重塑与人员重新配置。如果实现,龙湖将从组织形式上变成一家罕见于同行的房地产公司,但大概率也会迎来一次人员的大清洗。

龙湖的管理架构与碧桂园(16.66,-0.04,-0.24%)、万科、融创等公司完全不同,它强调集团权威。

一位龙湖中层管理者说,邵明晓延续了吴亚军的治理观念:“要确保龙湖有一个强大的集团,集团权威不可破。”

龙湖还采用双向汇报制,每个事项都要经过职能总和项目总两条线,二者共同决策。“在龙湖,想做一件事你要给所有领导讲一遍,大家都要同意,才能去做。”一位龙湖业务线中层人士说,这能减少犯错率,责任共担,但也导致龙湖的决策效率太低。

现在,这个管控模式正在源源不断带来新问题。

“这已经倒逼了一些人离职。”一位前龙湖员工称,由于上海、苏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城市所有的财务部人员如今大部分都要去杭州上班,大家开始产生一些对抗性。

现在,在龙湖各地,一场集权还是放权的争论此消彼长,影响也逐渐显现。

频发高管离职

谁在主导改革,吴亚军远程遥控还是邵明晓独立执行?但不容忽视的细节是,正是在最近的半年内,龙湖就有三位集团副总裁级高管离职,他们分属投资、战略、营销等领域。另一些年轻人则火速升迁,预示着公司未来的新面貌。

今年3月,龙湖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王亚军由于个人原因将离开龙湖,原战略团队向CEO邵明晓汇报工作,这只是龙湖高管离职的一个缩影。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梳理发现,包括龙湖前副总裁袁春、副总裁颜建国、上海公司总经理张泽林、南京公司总经理李宏耕均相继离职。此前,龙湖上海公司更是全部换血,从总经理到各个业务条线老总全数在主动和被动中离职。

在龙湖长达七年的袁春,一度被外界看作龙湖集团五年后下届CEO的第一人选,但袁春最终“由于个人原因”选择了离开。从很多消息看,袁春的离职主要是集团将物业服务以及相应的O2O技术平台交于其全权管理,而并非一些核心业务。

“从去年龙湖提出了更高的规模目标后,龙湖的人员流动就明显开始加快,跟得上节奏的留下,跟不上节奏的就离开。”一名前龙湖员工评价。

高管的变动对销售带来了质的影响,虽然龙湖可售货值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是销售金额并未表现得让人满意。

“高管团队的稳定对于房企非常重要,这个涉及管理风格和团队士气,一般高管离职都会给企业带来影响。”一位房企人力总评价。

高管变动同时,龙湖的产品同样面临问题。曾经龙湖的形象是豪宅专家,不过近年看龙湖几乎已经没有这样的标签。

一位龙湖前城市总曾透露,团队每次担忧的就是物业交付,一般都会伴随维权。此前,互联网一度出现一独立IP“龙湖维权网”,各地业主均出现各类维权。

同策咨询一份报告认为,高管人事变动频繁、产品质量遭质疑、收益质量下降、周转速度减缓、内增长变慢等,均需龙湖从自身出发,全面调整以达到适应市场的最佳状态。

业绩同比下滑是放慢速度?

5月8日晚间,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发布四月份销售简报,截止二零一八年四月本集团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人民币585.9亿元,同比下降2.38%;合同销售面积373.7万平方米。

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在行业前十名房地产企业中,碧桂园、恒大、万科位居行业前三,合计销售总额高达6690.1亿元,为后七家房地产企业销售总额的1.26倍。同时,房地产企业增速出现明显变化,去年增速较快的万科单月环比出现12.4%的下滑,而龙湖和绿地更是出乎意料地呈现负增长,分别下降5.35%、10.13%。

负增长数据只是龙湖目前经营的一个侧面,龙湖拿地还是猛增的。1-4月龙湖、万科、绿地拿地金额分别为696亿、350亿、267亿,同比增速分别为96.6%、32.07%、480.4%,均高于销售额增速。

对于销售额的问题,吴亚军曾经在一场饭局中,用骑自行车来打比方,为公司增长缓慢做辩护。她认为,做公司就像骑自行车,骑得慢而不倒比骑得快更难,因为那需要更多风险平衡。

“公司实在跑不动了。对自己诚实很重要。我们是最早认识到问题的,并最早向市场低头。”在2015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一篇文章,吴亚军认为自己找到了问题。

在当时题为《吴亚军:“那些让我害怕的事情没有了”》里,吴亚军有意识在2011年至2013年主导龙湖地产有意放慢发展速度,并对团队、布局、产品进行调整。

不过,吴亚军不在的日子,主政的邵明晓对销售目标定出了宏大的目标。在2017年度业绩会上,邵明晓宣布2018年龙湖合同销售目标是2000亿元。在公司内部年会上,邵明晓要求未来三年,龙湖的地区公司要实现1~3个500亿规模,3~5个300亿规模,5~8个200亿规模以及8~15个100亿规模。以此估算,到2020年,龙湖计划达到销售额3200~6100亿元。

沽空来袭?

尽管龙湖集团2018年开年业绩未能延续2017年的强劲势头,但该公司依旧凭借之前靓丽的年报数据,受到众多海内外机构垂青。

Wind数据显示,从2018年1月1日至5月8日,中金、瑞信、大和、高盛等多家专业投资机构,累计发布增持龙湖集团的报告多达22份,且最高股价已预估至30港元/股左右。而截至5月9日收盘,该公司24.00港元/股的股价较52周高点回落13.36%,但仍较一年内12.84港元/股的谷值高出86.9%。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关专业媒体结合Wind数据及和讯网的研报信息统计得出结论:在剔除无效数据后,2013年至2017年间,券商研报累计发布85902份,覆盖多达3096家上市公司,其中涉及上市公司负面的研报只有区区199份,总体正确率——21%。

龙湖集团自然也难幸免。Wind数据显示,该公司股价在2月1日创出27.7港元/股的历史新高后,有关该公司的研报中逾8成报告相继发布,但该公司股价此后却长时间在23港元/股附近徘徊。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