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里,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出台了入境管制措施。应当说,其中很多举措都有利于控制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不过也能发现,在具体限制的范围方面,各国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截至1月31日,外交部领事司共汇总了62个国家针对肺炎疫情防控的入境限制措施,我们结合这份名单公布后的一些最新变化,整理了主要国家的入境限制措施如下表:
第一类国家入境限制最为严厉,是针对中国人或者在14天内到过中国的人实行拒绝入境或者拒绝签证或者隔离的措施。比如朝鲜,限制中国游客、公务出差人员包括政府代表团等入境。美国和新加坡最近也推出了类似的政策,
第二类,则是将来自湖北省的中国游客与其他中国人区别对待。比如日本,主要是仅仅是对到过湖北的人限制。考虑到日本发现的病例要远远超过美国,这个政策还是相对温和的。又比如马来西亚,目前禁止湖北省公民入境,而对其他中国旅客,则必须在国际入境口接受体温检测。
至于大多数国家目前采取的措施,基本上属于第三类,也就是在并不彻底限制中国公民入境的同时,在入境口岸加强体温检测和疫情筛查,发现疑似病例将进行隔离观察,部分国家要求中国公民须填写并提交健康状况申报表。
通过整体比较可以发现,大部分国家并没有针对中国游客采取最严厉的限制措施。至于原因,应当既有与中国长期经济合作方面的考虑,也跟这些国家对于自身医疗和防疫能力的自信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对中国采取旅行和贸易限制的表态那样,面对引人关注的这场疫情,很多国家的政府还是做出了理性的选择。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专门比较了SARS、美国流感和本次疫情的相关数据(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0-01-29/doc-iihnzahk6856079.shtml)。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是,只要湖北以外的死亡率在未来没有大幅提升,那么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与美国流感死亡率相差就不会太大。至少在上文发表后的几天里,这方面的数据并没有出现明显恶化的趋势。按照截至2月1日24时为止的数据,湖北以外的死亡人数只有10人,死亡率不到0.2%,与美国流感的死亡率相差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各地政府在防范疫情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民间对此的积极响应。所以我们的结论维持不变,即对疫情依然倾向于谨慎乐观。
如果说,我们之前的几篇文章更侧重于消除在国内的过度恐慌,那么本文更希望让其他某些国家的政府也能冷静下来。目前中国国内通行的做法,是对曾经有过湖北居住或者旅游历史的人群实施重点监测,至于其他有过旅行经历的人士,在没有出现症状之前,大多采取自我隔离避免与外界接触的方式。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面临的疫情威胁显然要小得多,所以没必要采取比中国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尤其在中国内部已经以极为严格的态度进行过普遍性筛查之后,其实已经对外建立起一道相对可靠的防护层。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实施以上提到的第二类措施,专门针对有过湖北经历的中国人或者外国人限制入境,同时在边境上加强对于其他中国游客的检测,其实已经是足够谨慎的态度。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国家在入境限制问题上却表现出了过度恐慌。比如在外交部领事司所列的名单中,新加坡原本仅仅针对有过湖北旅行经历的人士禁止入境,但从2月2日起,新加坡政府开始禁止所有过去14天曾到中国大陆的旅客入境。在最近几天里升级限制措施的,还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等。
在我们看来,上述国家所出台的政策过激且欠妥,等于把中国在整体上视为一个疫区来处理。短期来看,似乎在名义上维护了这些国家的自身安全,但长远来看,此举势必影响到这些国家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比如,有大批在春节期间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将因此无法及时回到美国、澳大利亚或者新加坡的学校。又比如,对于原本在洽谈中的很多商业计划来说,入境限制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直接胎死腹中,甚至引发接下来的一系列法律纠纷。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就在人心惶惶的国际背景下,仍然有不少国家的政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很克制地推出了在目前阶段兼顾安全与合作的限制措施。即便限制入境,也以“湖北旅行史”作为必要条件,而不是对整个中国关闭大门,形成对于两个国家同样不利的后果。阿根廷更是在此时主动示好,表示继续欢迎中国旅客。可以想见的是,此举势必博得中国民众的好感,为两国民间在今后的进一步交流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相信,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应当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控制。正如中国的经济会在疫情过后重新回到上升轨道一样,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也注定会延续下去,中国旅客也会重新成为各国旅游市场最欢迎的人群,中国与海外的学术交流和商业合作也会进一步加深。至于各国政府在这场危机面前做出的不同选择,或许最终影响到他们未来与中国进行各种合作的前景。(作者系携程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