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行业阵痛难解从业者携250亿元逃离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马晓华 林志吟
[ 目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近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产值约4000亿元。 ]
2019年是中国保健食品行业阵痛的一年——“权健事件”揭开了行业灰幕,使公众对保健食品行业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引发了行业震动。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三季报来看,几乎所有的保健食品企业均受到波及,比如,江中药业前三季度保健食品及其他板块收入同比减少35.70%,毛利率同比减少4.4个百分点。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边振甲在2019年中国特殊食品大会上称,保健食品行业的阵痛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他认为,保健食品替市场上的违法乱象背了黑锅,“老百姓认为保健食品就是保健品,这个锅我们不能背”。
按照边振甲的说法,真正有问题的是保健食品吗?黑锅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行业痛点?对于从业者而言,面对行业的暗淡,是继续作战还是悄悄逃离?
三季报普遍下滑
保健食品行业两大龙头汤臣倍健和江中药业,均于10月24日晚间公布了三季报业绩,这两家企业的保健食品业务都面临收入放缓的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汤臣倍健实现营收43.81亿元,同比增长28.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增长12.56%。但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的增速,比起今年中报的36.88%与23.03%,均有明显放缓。
汤臣倍健副董事长梁水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整个市场确实比较艰难,消费者恢复对行业的信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整个市场在整顿之后,品牌集中度会提高。
江中药业的形势更为严峻。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保健食品及其他板块实现收入8472.66万元,同比减少35.70%;毛利率也同比减少4.4个百分点。今年中报,该业务板块收入同比下滑了43.33%。
江中药业称,保健食品及其他板块营业收入下降主要系受市场需求影响,销售不及预期;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主要系产品产量下降引起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增加所致。
不只是企业的营收受到影响,“权健事件”之后,保健食品行业存在四大难题:营业额断崖式缩减;行业声誉大幅受损;国外保健食品倒灌以及国内资本外流;恶意索赔事件激增,影响正规从业者的工作。
但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很多保健食品行业人士并不“服气”,用边振甲的话说,“我们背了很多黑锅”。
哪儿来的黑锅
市场一般将保健产品分为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
保健食品是具有明确法律定位的。据《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对其实行严格监督管理。
目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近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产值约4000亿元。
但保健用品并无明确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市面上有保健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且保健用品屡屡发生问题。
边振甲表示,今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13部委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从整顿的情况来看,只有不到5%涉及到了保健食品,其他的则是床垫、器械等产品。
另一方面,宣称具有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它们捏造事实,制作虚假宣传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通过不正当的营销手段诱骗消费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这些违法市场的存在,大幅冲击了正规保健食品市场,它们不仅是黑锅的源头,也是行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资本外流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容量不容小觑。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保健食品产量与市场规模分别达53.9万吨与2938.9亿元;2019年或将突破63.4万吨和3500亿元。
谁都不愿意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但近年来国内保健食品政策收紧、行业积弊众多,国内企业只能借助电子商务政策红利及海外品牌成熟的优势,通过并购海外保健食品企业进入市场。但这也造成了资本外流、产品倒灌的情况。
此次行业的不信任危机,更是大大促进了该趋势的发展。一位保健食品行业人士说,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中国的保健食品与国际的没有差距,但是消费者已经不信任了,只能换个身份再进来。
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国内保健食品企业累计在海外投资超过250亿元;规模以上跨国并购案超过20起,并购总额超过30亿美元。
销售模式的改变,是保健食品行业资本外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边振甲介绍,在保健食品营销渠道中,直销正趋于饱和,但电商增长迅速。2018年,我国保健食品销售渠道结构为直销占47%、线上占31.9%、药店占8.3%、商超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