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办、盲盒、潮玩、文创……这些在传统消费观念中可能不被考虑的产品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吃香,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个词——“喜欢”。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中,相较于注重产品实际用途、性价比的老一辈,年轻消费群体更倾向凭兴趣消费,追求“兴价比”。
“兴价比”是指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中,不再单纯根据性价比来选择商品与服务,而是更多着眼于满足消费理念、品位、心情与感受,以兴趣度、高兴度、时兴度来量化所付出的价钱是否合理,也就是俗话所言的“花钱买心情、花钱买高兴”。
追求“兴价比”,更加注重商品的文化属性和情感价值,本身无可厚非,是年轻消费群体表达情感、个性的一种方式。在由兴趣爱好组成的圈层里,他们通过兴趣消费,能够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情感和愿望,收获圈子认同的社交货币和“生活在别处”的精神给养。
但从深层次看,因一时间“见猎心喜”,不充分考虑价格因素和已拥有数量就掏钱埋单,“兴价比”消费也可能变成符号化的意义消费。换句话说,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追求一种感觉与意境。这导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逐渐分离,让消费者被个人兴趣控制支配,进而产生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的行为。这一趋向亟待家庭、社会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树立量入为出、理性克制的科学消费观。
意欲摆脱消费圈套裹挟,年轻人还是要回归“常识”,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消费计划。这并不是否定该群体培养兴趣、陶冶情操的权利,而是消费不应过度凭感觉行事、随心任为,否则就容易掉入“消费主义陷阱”,成为被套路收割的对象。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