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星辰的非遗,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
6月11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是三大世界遗产之城,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日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市系列活动在大运河畔启动,让更多市民近距离体验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和生活之美。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而一片土地上的文化,也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文化。说起非遗,总是让人格外心生向往,那种屏着呼吸去欣赏的敬重感,表达的正是我们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市系列活动中,大运河沿岸八省市的非遗项目串珠成链,精彩展示在人们眼前。北京福饼、南京泥人、苏州玉雕、芜湖铁画、扬州古籍刻印、杭州王星记扇子……原来,那些传说、那些曲调、那些民俗活动就是非遗。非遗与生活相遇,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不失厚重,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穿越历史、活在当下的非遗,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也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它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需要创造性的保护传承。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要“传”得下来,就得为那些即将消散的非遗争取时间。截至2021年底,我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8项,入选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4项,遥居全省榜首;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中,杭州市已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这些都体现了杭州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科学保护、精细化管理阶段,走在全省前列。
非遗不仅扎根于文物、扎根于古籍,同样扎根于生活。非遗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让非遗进入生活的语境,在日常中绽放光华,才是最好的保护。相较于理念上的重视,身体力行的实践更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杭州通过网络展会、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方式,放大非遗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被看见、了解与热爱,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非遗,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传承,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为非遗开拓更宽阔的路。我们相信,未来,非遗可以和我们的生活建立起更广的连接,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郑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