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瓷的工艺特色是什么?官瓷鉴定方法有哪些?

2022-12-29 16:30:43 来源:财富头条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官瓷基本介绍

官瓷代表着中国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最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

北宋官瓷是 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 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 青瓷巅峰之作。作为国仪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典雅, 釉质淳厚、匀润,釉色温润如玉,纹片如宝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铁,其清籁幽韵、趣雅拨俗的艺术风格和追求,是其他瓷种所望尘莫及的。同时,北宋官瓷作为一种尊贵和权势的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只供 朝廷专用,于一般 百姓来说,实乃不敢想象的难求之物,故北宋官瓷向有“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之说,足见北宋官瓷之稀有罕见。

官瓷的历史

北宋官窑历时短暂,毁于金兵攻陷开封的1125年,北宋官瓷烧制技艺随之失传千年。虽历代王朝对北宋官瓷均有仿烧,但基本未闻有杰作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全国各地的瓷器艺术复兴,北宋官窑也开始了恢复之路。1980年,国家有关部门划拨130万元巨额专项资金用于北宋官瓷国家级烧制工艺的恢复,这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恢复一个瓷种投入资金最多也最为重视的陶瓷种类科研项目。

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科技人员无数次的攻关研制下,仿北宋官瓷国家级烧制技艺终得以恢复,“可与宋官窑传世品媲美”,这是国家级鉴定会上专家们对其烧制作品的认可。

官瓷鉴定

笔者经多年的观察,就雍正朝仿宋代官窑与真品之间的差异,作一些粗浅的比较,借此与同好切磋。

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有宝晕,玉质感强。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纹片的不同。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臂,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子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底足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薄釉裹足支烧和足跟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跟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官窑器除了足跟施以酱油釉以外,其足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官瓷的工艺特色

宋代官瓷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 瓶、 尊、 洗、 盘、 碗,也有仿 周、 汉时期青铜器的

鼎、 炉、 觚、 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 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

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 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 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 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